文化霸權是一個熱點話題,也是一個不能忽視的話題。長期以來,西方文化滲透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讓其他國家和民族認可西方文化是精神主人,認定西方文化比自己的民族更文明更先進,進而把本民族的審美權、發展權,甚至歷史解釋權都拱手交給別人,心甘情愿地接受美西方制定的文化評判標準。必須警惕的是,美方蠻橫推行文化干涉的霸權主義,已經對全球文化安全構成威脅。
近日,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因插畫人物丑陋,引人不適的話題,多次沖上熱搜,引起網友紛紛吐槽:“畫得一個個眼神萎靡,毫無少年兒童的精氣神可言”“為啥個個歪眉斜眼吐舌頭?”緊接著,更多的問題童書被網友扒出,在義務教育教科書中甚至出現疑似日本侵華戰機、美國星條旗等元素,簡直匪夷所思。
對于此事,美媒CNN毫不意外地再次戴上對華“有色眼鏡”,在介紹事件之余,大談中國借教科書抵制西方文化影響,而且一方面歪曲事實、渲染中國出現所謂的“政治迫害”,另一方面又借題發揮,炒作所謂民眾對于“內容審查”的擔憂。并在文中多次強調“不自由”、“審查”等詞語,采用政治抹黑的慣用手法,意圖借機挑撥情緒以及煽動仇恨,以達到挑其挑起讀者情緒對立的根本目的。可以說,義務教育階段教科書出現問題,再次為警惕西方文化霸權敲響了警鐘。
事實上,美西方霸權借助媒體和第三方機構操縱國際話語,打壓其他國家及地區的行為已經不勝枚舉。長期以來,在國際信用評級領域,穆迪、標普、惠譽三大評級機構在美國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占據壟斷地位,基本掌控了國際資本定價權和國際金融服務話語權,而其他國家的評級機構進入美國市場則困難重重。特別是2008年后,三大評級機構先后調降冰島、希臘、葡萄牙等歐洲國家的主權信用級別,引發了歐洲債市、股市、匯率的集體暴跌,從而成為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導火索,主權評級逐漸成為美西方霸權控制國際資本市場的監管工具。
相對于美國在國際評級體系中的優勢地位,我國信用評級體系起步較晚,信用評級話語權和主導權嚴重缺失。自上世紀以來,中國政府主權評級也曾被隨意操縱,中國發行人海外融資的評級話語權被三大壟斷,信用被低估,為此付出了高昂的融資成本。2006年后,穆迪、標普、惠譽三大評級公司開始大肆收購中國的評級公司,至2019年和2020年,標普和惠譽相繼在中國設立獨資公司并獲準進入中國評級市場,中國信用評級行業遭到美國評級機構的嚴重滲透。
同時,整個社會對掌握信用評級話語權和主導權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一些政府部門和社會盲目相信外國評級機構在技術和標準上的權威性,導致西方文化影響已經無孔不入。特別是近年來,諸多地市以美國《財富》雜志世界500強作為獎勵依據,借以達到鼓勵企業創新的目的。殊不知這些排名中實質上是美國借助所謂“權威”“第三方”“評級”“排名”等外衣,實現一褒一貶“話語霸權”的手段而已。這些所謂“權威”的排名,把資本力量的主導、西方中心論形成的偏見、西方社會科學本身的局限性,以及西方高人一等的心態體現的淋漓盡致。
需要引起重視的是,境外信用評級機構通過滲透我國評級機構,在刻意壓低我國信用級別和企業真實價值,破壞金融安全的同時,還可方便地獲取我國政務信息,乃至國家全面的經濟和技術信息,從而掌握我國技術發展動態和重大商業機密,甚至通過參與重大債務融資評級,悄然進入我國經濟腹地和國防工業、特種行業等特殊性行業,使我國在國際競爭中處于被動,這種狀況必須改變。
從“毒教材”到國際信用評級,從抗疫排名到世界500強榜單,美西方在文化和意識形態領域打壓異己,甚至妄圖對他國進行價值觀改造,大搞文化霸權、嚴重威脅全球文化安全的真面目已經暴露無遺。特別是在信用評級領域,中國作為全球債權和資本的輸出大國,理應擁有更多的評級話語權。面對已全面展開的話語權之爭,積極推動中國信用評級機構打造中國特色的評價體系,重塑有利于世界和平發展的全球話語格局,既是中國自身的需要,更是世界的需要。(老兵魏義光)